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,是参加过中共“一大”的革命元勋,新中国成立后虽身居高位,但董必武从不以党和国家的“元老”自居,总是把自己比作“配角”“老牛”。在他为党和人民奋斗和奉献的一生中,始终以“新功未建惭高坐”为座右铭,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,并以此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人。

董必武照片
董必武不仅严格要求自己,还十分重视对子女艰苦朴素作风的教育培养。他要求孩子们用钱必须记账,他对子女们说:要你们用钱记账,不单是怕你们多花钱,而是要胸中有数。这样做,养成习惯,将来为国家、为人民服务,要用钱的时候,就会从实际出发。孩子们以父亲为榜样,儿子董良翮上中学时想买一双自己喜欢的布鞋,就从车费中三分五分地积攒,过了两年,积少成多,终于买上了这双鞋。
董必武的夫人何连芝是1933年入党的老红军,在漫长的革命生涯里出生入死,为党和人民作出过很多贡献。她和董必武结婚后,却从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权。新中国成立后,董必武与家人来到北京,条件比战争年代好了很多,但何连芝依然保持着过去的好传统。她很少添置新衣服,有时候,干脆把董必武的破旧衣服改一改再穿,她有一件西装就是用董必武的旧西服改来的。三年困难时期,因为家里人口多,供应不够,何连芝就自己想办法,她宁可自己在自家院里养鸡鸭贴补家用,也决不向组织伸手提要求。

董必武全家福
董家是大家族,人口众多,不时就会有亲友向他提出各种要求,董必武就干脆写了一封“通函”,告诉亲友们不应通过领导干部个人关系办私事。他把这封信打印出来,分别寄给了家乡的亲友们。后来找他利用职权办私事的亲友变得越来越少了。
1975年春,九十高龄的董必武病重住院,董良翮回京探望父亲,已是弥留之际的董必武却不让儿子留在身边,催促他赶紧回去:“农村工作忙,不能长期耽搁。我这里有人照顾,你还是回农村安心工作。”董良翮只得含泪辞别病危的父亲,回到插队的农村。
董必武临终前在病榻上写了一首诗《九十初度》:“九十光阴瞬息过,吾生多难感蹉跎。五朝敝政皆亲历,一代新规要渐磨。彻底革心兼革面,随人治岭与治河。遵从马列无不胜,深信前途会伐柯。”
这就是一个毕生献给党和人民事业的共产党人的自画像。1975年4月7日,叶剑英同志在董必武追悼会上说:“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,不愧为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!”董必武的朴素作风,将永远激励后人。